中新網11月8日電 香港《大公報》8日刊載《中國走向“大國大外交”》一文,文章指出,經過改革開放35年的今天,正如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已經到了一個歷史性的轉型時期一樣,中國的對外關係正走向一種“大國大外交”的嶄新階段。
  文章摘編如下:
  中國新領導集體外事活動的大增與活躍,特別是國家習近平足跡遍及歐、非、亞的4次出訪,更為一種堪稱中國式的“大國大外交”的畫捲書寫了精彩的一頁。
  大範圍頻繁現身國際舞臺
  筆者在這裡所說的“大國大外交”當然不是中國所一再申明拒絕的“超級大國”的強權式的外交方針和外交活動,而是與今天的中國國力和所應承擔的國際義務相匹配的外交。舊中國曾因貧困落後而出現的“弱國無外交”的窘迫;新中國也有因國力不濟形成的“大國小外交”的局面。
  經過改革開放35年的今天,正如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已經到了一個歷史性的轉型時期一樣,中國的對外關係也必會擺脫“大國小外交”的怪圈,而堂堂正正走向 一種“大國大外交”的嶄新階段。
  中國政府在今年外交活動中出現的一些鮮明特點,正在愈來愈清晰地勾勒出這種“大國大外交”的基本輪廓。
  筆者以為,這些鮮明的特點,首先表現在中國新領導人對國家的外交活動“大盤子”即總體格局有一種非常全面的部署與關照。習近平與李克強一年之中走遍了歐洲、亞洲、非洲、美洲、太平洋島國,並且出席了金磚國家領導人峰會、上合峰會、G20峰會、APEC峰會。
  國家領導人這種大範圍地頻繁地出現在國際舞臺上的情形對中國和世界公眾來說都極為罕見。我們從中也可窺見“習李外交”佈局之一斑。
  外交事務內容形式大創新
  另一個特點是使中國的外交更加充滿活力。而活力的表現就是敢於主動出擊,及時應對棘手的外交爭端與事件。習近平在印度尼西亞訪問時不迴避矛盾主動闡述中國對南海問題上的立場就是一例。今年中印邊境出現了所謂的“帳篷對峙事件”後,中國總理一個月內就出現在新德里,其靈活快捷的外交姿態令人耳目一新。
  充分反映中國外交主動、及時處理棘手問題的範例要算不久前召開的周邊外交座談會了。這是中國最高政治層級出席並講話的一次會議,也是新中國建立以來的第一次。這種會議無疑是對緊張的周邊環境的一種正視。
  當然,中國新領導人在外交事務上從內容到形式上的不斷創新,不但讓國人收穫欣喜,也讓世界刮目相待。習近平在哈薩克、吉爾吉斯、烏茲別克、土庫曼等中亞國家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的主張,以及他在東南亞提到的新海上絲綢之路的設想,都讓出訪國家感到了中國外交的拓展性。中國所說的建設“命運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絕非虛張聲勢,而是務實外交的真誠吐露。這是第三大特點。
  第四個特點是中國新領導人對官方外交與民間外交的有機結合給予了高度重視。重視民間外交是大外交家周恩來一貫的智慧之舉。這一韌性的外交策略在改變中美、中日關係上曾起到了關鍵作用。應該承認,在大力加強經濟建設和經貿關係的時代,以親情友情和歷史人文為紐帶的中國的民間外交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冷落。如今習李重振此舉、重修此道,決定成立由前外長李肇星任會長的公共外交協會,深意可能也就在於此吧。
  最後一個特點就是今年中國領導人在外事活動中表現得更加自信、更加國際化、個性化,當然也就是更為人性化了。習近平說,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他這樣說也這樣做。無論是在俄羅斯還是在坦桑尼亞的達累斯薩拉姆,他都以極具個性化特色又充滿人文精神的講演去打動受訪國的官員學者青年學子和普通民眾。人們永遠都不會忘記他曾告訴非洲的朋友,兩位中國的年輕戀人怎樣盟誓於乞力馬扎羅山下。而讓我不會忘記的則是聽眾含淚的眼睛和雷鳴般的掌聲。
  因為自信才會拋棄拘謹,因為自信才會流露真情,反之也是一樣。2013年中國新一代領導人在對外交往上的所言所行所為,給國人與世界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為中國邁向“大國大外交”打下了十分良好的基礎。也為從事涉外領域的中國各個層級的公務人員樹立了生動的榜樣,提供了仿效的範本。
  但是,筆者直言,僅這不到一年的外交實踐要形成完整的大國大外交的思路與格局還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加大學習的力度,包括學習當代國際關係、學習世界近現代文明史、學習當代世界地緣政治學和當代世界經濟等等。只有這樣,中國才會與今天的世界有真摯的交往和真誠的溝通。(秦曉鷹)  (原標題:港媒:中國走向“大國大外交” 內容形式大創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pytng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