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人鳳,字有府,號石屏,中年鬢白如雪,自號雪髯,人稱譚鬍子。譚是湖南新化人,近代著名資產階級革命家。
  譚於1860年9月出生於新化縣永靖團福田村——今隆回縣鴨田鎮南灣村。青年時代多次應試不第,在村義學任塾師。然秉性剛直,路見不平,必拔刀相助,在當地很有威望。他接受維新思想,1903—1904年間,在新化縣城創辦新式學堂——群志學堂,自任校長,以圖“教育救國”。後認為教育救國“其道迂遠,未能濟急”,於是加入洪門組織,成為湖南有名的會黨頭目。多次發動會黨起義,均被地方當局鎮壓。
  1906年,典賣家中田產,得“銀元百餘枚”,於9月離開長沙逃往東京,由黃興介紹加入中國同盟會。10月,湖南爆發萍瀏醴起義,譚人鳳積極響應,歸國抵達長沙時,起義失敗,再赴東京。1907年1月,插班進入法政大學第五期學習。在此期間,參加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和以梁啟超為代表的保皇派思想大論戰,痛斥保皇派。
  此後,同盟會在國內發動一系列反清起義,譚幾乎“無役不與”。1908年,鎮南關起義前,把其子留學日本的官費折抵押百金,作為路費回國參戰,但趕到越南時,起義已經失敗。4月,又參加雲南河口起義。1910年夏,在日本東京召開11省區同盟會分會長會議,主張在中國長江中游發動革命。次年2月,參與籌劃廣州起義(黃花崗之役),堅決要求參加起義敢死隊,因年紀大被黃興勸阻。失敗後曾赴武漢促成共進會與文學社聯合。7月,與宋教仁、陳其美等在上海組織同盟會中部總會,被舉為總務會議長兼幹事會交通部幹事,是同盟會中部總會的主要領導人。與在香港的黃興保持聯繫,計劃在兩湖、四川等地成立分機關。武昌起義爆發後,於10月14日自上海到達武漢,協助湖北軍政府工作。並代表同盟會為黎元洪授旗授劍,促使黎元洪轉變觀望態度,為策反黎元洪起義起到關鍵作用。11月初,漢口和漢陽相繼被清軍攻陷,武昌危在旦夕。遂出任武昌防禦使兼北面招討使,指揮各軍保衛武昌。由於武昌首義區的鞏固,為革命發展贏得了時間,加上中部同盟會積極發展組織,各省相繼響應,辛亥革命終於取得勝利。黃興曾贈譚人鳳詩雲“能爭漢上為先著,此復神州第一功。愧我年來頻敗北,馬前趨拜敢稱雄”。
  在籌建南京臨時政府時,作為湖南代表之一,譚人鳳主張選舉黎元洪為臨時大總統,不同意選孫中山。但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堅決支持孫中山的工作,促其舉兵北伐,直搗北京。曾一度任川粵漢鐵路督辦,後被解除職務。袁世凱任其為長江巡閱使,不久又授予陸軍上將銜和勛章,均辭而未受。1913年3月,國民黨領導人宋教仁被袁世凱謀害,親自安葬宋教仁於上海並建立“宋園”,支持孫中山武力討袁。7月,二次革命爆發,在湖南、漢口從事反袁鬥爭,失敗後再次流亡日本,化名林泉逸,撰寫是《石叟牌詞》。
  1916年回國繼續參與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和護法運動。1917年孫中山在廣州組織護法軍政府時,奔走於湖南、上海、廣東等地,贊襄其事。
  1920年4月病逝於上海,終年60歲。孫中山為其治喪,其遺體歸葬於新化文田鄉茅田村。著有《中國會黨史》和《譚人鳳集》。
  譚人鳳故居,今位於隆回縣鴨田鎮南灣村塘灣里,後為虎形山,像一隻老虎,伏在大山下,前面伸出兩個爪子,呈左右包圍之勢。屋前有寬約3——4畝的池塘,明堂寬廣,一覽無遺。正前有一山作案,呈獾形,猶如一隻獾匍匐在前,隨時聽候主人調遣。
  故宅建於清光緒十一年(1885),為一正兩橫的木結構房屋,為艮山坤、寅山申向,左水到右,出庚酉方。合文庫消水楊公救貧進神水法,書雲:“祿存流盡配金魚”,主發富貴,福壽雙全。
  主屋現為譚人鳳的侄孫譚魁吾一家居住,譚魁吾今年80歲,個子高大,滿頭銀髮,身體硬朗,很有風度。從他身上,可以依稀看出當年譚人鳳的一些影子。
  據老人介紹,譚人鳳共有六兄弟,他是最小的。現在故居都由他兄弟的後裔居住,因而保存比較完整。該故居1996年1月公佈為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申報國家文物保護單位未果,因為缺少保護經費,很多地方已經破爛,急需維護。  (原標題:譚人鳳故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pytng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